“阜新花生”见证技术革命
10-08阜新花生:优势产业 未来可期
9月29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办,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花生提质固氮耦合生产关键技术大田测产与现场观摩研讨会在阜新召开。
2021年9月23日,以“小粒花生,绿色生产;做大产业,共谋发展”为主题的首届阜新花生节上,阜新市与辽宁省农科院签订了市院《农业科技共建协议》,并举行了阜新市农业科学院和大湾区——黑土地产业技术研究院揭牌仪式。来自国内23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阜新花生绿色发展高峰论坛,围绕高油酸花生产业发展方向、花生深加工转化路径等前沿科技深入研讨。
作为农业大市,阜新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以落实,采取积极措施,强化指导服务,全力抓好备耕、春耕、田管等粮食生产各环节工作。2021年,阜新粮食总产在50亿斤以上,充分彰显了应有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是辽宁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为辽宁农业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辽宁省农科院与阜新市已有长达40年的科技共建合作关系,阜新是辽宁省农科院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地,辽宁省农科院质标所则与李培武院士团队有着多年科研合作历史。
经过持续的深入研究,李培武院士团队深刻揭示了花生根系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黄曲霉与生防细菌互作机制,发明了一步式高效筛选黄曲霉毒素防控菌的筛选方法及其应用方法,并获得了一系列黄曲霉毒素产毒菌生防菌株。历经20年的艰辛探索,李培武院士选定阜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2021年春,李培武院士团队与辽宁省农科院质标所共同在阜新彰武选定试验示范地块,将创造性提出的花生提质与固氮耦合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正式落地,将创新成果减毒固氮耦合微生物菌肥投入使用。2022年,李培武院士团队进一步开展深入实验,全方位取得良好成效,此项技术在花生生产全过程中的“增产、增效、增安全;减肥、减药、减毒素”效果得以清晰呈现,让人倍感惊喜。
明显的成果源于ARC-BBBE微生物菌肥的科学施用。这是李培武院士团队运用生物方式解决花生种植突出问题黄曲霉菌污染的一项创新成果。
阜新花生:科技支撑 先机占尽
花生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保障中国油脂供应和食品安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提升我国花生产能和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发展现代花生种植业,让“阜新花生”品牌更响亮,必须向科技要效益,向质量要效益,向安全要效益。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隋国民表示,虽然阜新花生黄曲霉菌污染风险低,但存在引进花生种时带入的可能,而这种菌肥有效阻控黄曲霉菌滋生繁殖,真正实现源头防范。其带来的根瘤菌形成方面的巨大优势,更是让人刮目相看。几倍、十几倍生长的花生根瘤,有效促进根系生长,形成更强劲的吸收肥水能力。强大的固氮能力,则从另一方面保证了花生的良好长势。“减少施肥30%到40%,最后的效果竟然是不减产、反增产,这样的成果让所有专家、学者越看越兴奋!”
阜新花生:得天独厚 谁与争锋
阜新市副市长陈磊指出,ARC菌剂在阜新的推广应用工作,进一步保障阜新花生品牌建设,有利于提高花生安全,引领和带动全国花生产业的绿色低碳健康可持续发展。
阜新花生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0万亩左右,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作物。近年来,在阜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阜新市立足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依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研究所,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与产业引领,积极推动花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花生产业绿色、高效、健康发展,将花生产业打造成为阜新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让花生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豆豆”,助推乡村振兴。2020年,以阜新为核心产区的辽宁小粒花生成功入围国家特色产业集群。为促进花生产业发展壮大,2021年,辽宁省农科院花生研究所王府花生种质资源基地、阜新花生产业联盟应运而生。通过招才引智,组建三一智农(辽宁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辽宁中佳源物种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适合东北地区的高油酸花生原种扩繁基地和标准化良种生产基地,阜新花生正向着优质化、高端化迈进。

